查看原文
其他

《道德经》第二十四章 || 余食赘形

阅读前,请先点击上面的蓝色字体“道德经解析”,再点击“关注”,这样您就可以免费收到文章。免费订阅,请放心关注。

第二十四章余食赘形

企者不立,跨者不行,自见者不明,自是者不彰,自伐者无功,自矜者不长。其于道也,曰:余食赘形。物或恶之,故有道者不处。

【语译】


凡踮起脚跟想要出人头地的,反站立不稳;凡跨着大步想要走得快的,反走不了多远;自己好表现的,反不能显达;自以为是的,反不能昭著;自我炫耀的,反而不能见功;自我矜持的,反不能长久。


从道的观点来看,这些急躁的行为,简直是剩饭赘瘤,连物类都讨厌,何况万物之灵?所以有道的人,决不如此炫夸争胜。【微信公号:道德经解析】


对自夸的忠告

《庄子》之《庚桑楚》、《山水》


志在财货的,是商人的行为,人们看他大步而行,就称他为领袖,但都不愿与他为伍,而他反以为这是殊荣。


恶行有五种,其中尤以心恶最坏,什么叫心恶呢?心恶就是自满。



双妾

《庄子》之《山木》


阳子到宋国,住在旅馆里。旅馆主人有两个妻妾:一个美丽,一个丑陋。但是丑陋的受人尊敬,美丽的反而受人鄙视。阳子问是什么缘故?旅馆小童回答说:“那美丽的自以为美丽,因此大家就不以她为美;那丑陋的自谦丑陋,大家反而不认为她丑陋了。”



自显不是显:“好”的定义

《庄子》之《骈拇》


如果一个人改变本性去顺从仁义,即使能修养到曾参、史鳅那般有行,也不能算做好;改变本性去品尝五味,即使识味能像俞儿那样高明,也不能算做好;改变本性去辨别五音,即使辨音能像师旷那样敏锐,也不能算做好;改变本性去区别五色,即使视觉能像离朱那样锐利,也并不能算做好。


我所说的“好”:不是外在的仁义,而是内在的自得;不是一般人所讲的口味,而是本性的达成;不是能听到什么,而是出于自然的听觉;不是能看到什么,而是出于自然的视觉。


假如不是出于自然的视觉,而是想看到什么,不是求自得而是想得到什么;这是舍己救人,使别人得,而不能找到自己的得,使他人安逸而自己无法安逸。


要是只使别人安逸,而自己得不到安逸,那盗跖和伯夷的行为同样是过于乖僻了。我自愧没有这种道德的修养,所以既不敢营求仁义的德操,也不敢做过分乖僻的行为。



自夸的不会成功

《庄子》之《山木》


孔子被围困于陈、蔡之间,连着七天没有起火烧饭。太公任去安慰他说:“你几乎丧失了性命。”

孔子说:“是啊!”

太公任又问:“你憎恨死亡吗?”

孔子回答:“是的。”


太公任说道:“我告诉你‘避死’的方法。东海有只鸟,名叫意怠。这只鸟飞行得极慢,一副毫无本事的样子。飞行的时候一定要别的鸟引导,栖息时又必定要栖在群鸟的中间。它前进时不领先;退却时不居后;吃东西的时候从来不先尝,只吃别的鸟吃剩的东西。所以在鸟群中不会被排斥,外人也伤不了它,因此能够避免祸害。”


大凡直的树木,会先被砍伐;甘甜的井水,会先被用尽。现在到处卖弄聪明来惊吓世俗的愚人,修养自己的行为来显明别人的污浊;你这样自炫才能,就好像挑着太阳和月亮在游行一般,怎能避祸呢?”


我曾听老子说过:‘自夸才能的不会成功,功成不退的就会失败,名声显赫的就会受侮辱。’有谁能除去求功求名的心,而回复和常人一样呢?”


大道流行天下,而不自居有道;大德流行天下,也不自居有德。如果你能淳朴无华,与物混同,像是愚昧无知;削除圣迹,捐弃权势,不求功名,做到我不求人、人不求我的地步,又怎会招致这样的祸患?要知道,至德之人是从不求声名的。”


有关孔子“卖弄”的趣闻,在第二十九章之二另有说明。请您转发分享,福生无量!【微信公号:道德经解析】

精品合集 特别推荐

道德经解析ID:Daodjjx福生無量天尊

❶  道德经》解析合集

往期精彩推荐


❶  家庭兴旺之术!(家族一代旺过一代的秘密)


❷  比疫情更可怕的危机到来!多少人还浑然不知!(强烈推荐)


❸  道家追求的“逍遥”,是心灵的最高解放!


❹  您是有多好命,才能看到此文(我整整读了五遍,太透彻了)


❺  司马懿:真正厉害的人,从不着急


❻  一个人的祸福,看他是谦虚还是骄傲


❼ 《道德经》人生有两大潜在的危机,一旦触碰,祸患无穷,必要时时警醒


❽ 《道德经》 积善修身外化于行,慈心下气内化于心!


❾  《道德经》拯救世界

道德经解析

▲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

点击“阅读原文”查看更多精彩好文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